5月19日,興銀瑞福定開債發布了關于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這意味著基金行業募集失敗的基金數量達到了17只。
公告顯示,興銀瑞福是面對機構發行的基金產品。在基金公司人士看來,募集失敗或許有多方面原因,而機構定制型產品募集失敗的原因則不外乎渠道和資金。
17只基金募集失敗
興銀瑞福19日發布公告稱,截至4月23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本基金未能滿足《興銀瑞福定期開放債券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的條件,故本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募集失敗的基金并不罕見,自去年4月,嘉合睿金定開基金公告稱合同暫不生效,成為公募基金歷史上出現的首只募集失敗案例,此后,公募基金發行失敗的案例逐漸增多,據記者統計,目前公開發布基金不能生效合同的基金已經達到了17只,其中今年已經出現了10只,遠超去年。
據滬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人士指出,產品募集失敗已經不再如洪水猛獸,基金公司也開始以正常的心態對待,“畢竟除了一些渠道資源豐富的大基金公司,基金公司每一只基金未必都能得到市場認可,尤其是目前市場基金產品數量越來越多的情況下。”
在其看來,基金行業同質化的現象一直未能解決,即使偶有創新,在當年的基金發行數量、規模對比之下,也如滄海一粟,最終仍要看基金公司自身實力。
從公開資料來看,今年募集失敗的還有信達澳銀鑫和債券、中銀證券安頤債券、長信穩尚三個月定開債發起式、金元順安桉裕純債、金元順安桉和純債、民生加銀豐益混合、泰達宏利創富混合、國壽安保穩祥混合、興銀瑞景靈活配置混合。這些都來自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在渠道上也確實不如一些大公司來的強勢。
另外,有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透露,隨著渠道越發的擁擠,在費用上也往往會出現壓力,“我們公司手上還有2份批文至今未發,公司已經做好了募集失敗的可能。”
在他看來,這些批文定位于2017年表現較好的標的,但這些標的在當下時點,可能不會被投資者認同。
滬上一家小型基金公司人士也坦言,公司準備發行的一只上證50指數基金可能也有募集失敗的可能,公司可能考慮會作廢批文。
機構定制基金難有增量
興銀瑞福是一只機構定制型基金。據公告顯示,興銀瑞福為發起式基金,該公司自有資金出資1000萬元,發售對象為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可投資于證券投資基金的機構投資者、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發起資金提供方以及法律法規或中國證監會允許購買證券投資基金的其他投資人,不向個人投資者發售。
事實上,同樣募集失敗的還有長信穩尚三個月定開債發起式基金。
上述小型基金公司人士指出,如果產品的發行時點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無論是因為批文滯緩還是渠道檔期擁擠,機構投資者往往不會為此買單。
上述中型基金公司人士解釋道,目前基金公司在渠道上并非特別有優勢,沒有亮點的基金產品即使是機構定制型,不少銀行也不會選擇優先代銷。“即使找到了資金,拖得時間久了,一直未能發行,機構也會選擇撤出。”
他指出,造成基金募集失敗的進一步原因,正是在于基金公司為了平衡批文和檔期之間的矛盾,會選擇先申報產品,再去尋找資金。
據記者了解,滬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在獲批一只準備面向機構發行的基金后,至今2個月時間內都未能尋找到合適的資金方,一旦批文時間達6個月后仍未找到機構,勉強發行必定會募集失敗。
上述中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募集失敗確實已經變得常見,過去幾年基金公司都比較重視機構、輕視渠道,但這兩年爆款產品大多是渠道發力,深耕渠道還是有意義的,機構定制產品畢竟還是受到監管限制,市場又飽和,很難有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