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和老伴一起逛了河姆渡博物館,下午就到附近的村莊走走,在堤岸邊散散步,看看姚江沿岸的風景,交關愜意。”昨天,來余姚河姆渡旅游的廖大爺夫妻倆一邊在堤岸上散步,一邊對記者說。
“這條堤岸是臺風‘煙花’過境后,我們加固提升的,先是由原來的5.2米統一升高至5.5米,再將原先的泥制堤岸改成石質,并在容易塌陷處進行加固。”蘆山寺村村委會副主任陳磊杰說。同時為了提升村民出行的便利程度,今年蘆山寺村投資120萬元修建了一條輔道,以分擔主道的通行壓力,并對村道沿線的綠化進行升級,由季節性樹種改為常青樹種,一年四季,綠意盎然。如今的蘆山寺村,一條條村道平整潔凈,曾經的破舊老房煥然一新,庭前屋后綠樹環繞,整個村莊粉墻黛瓦,古韻盎然。而這些變化,得益于去年余姚市村莊梳理式改造的政策。
陳磊杰是此次村莊梳理式改造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在涉及拆建、土地征用等村民切身利益時,陳磊杰都會格外謹慎,用真心換真心,設身處地給村民做思想工作。“我當時是有點不理解,5畝多的茭白田要被征用,畢竟種了30多年了。后來,村干部多次上門來說,還給我租了其他的田讓我繼續種植,說到底村干部也是為我們老百姓辦實事。”村民潘祖成最終被村干部的誠意打動,同意了改造。
“人心都是肉長的,多講講改造建設后的好處,一時說不通的就多上門解釋幾次,村民到最后都會理解的。”就這樣陳磊杰花了半個月時間,起早摸黑,最終使30余戶涉及土地征用的村民全部支持村莊改造。
蘆山寺村地域條件得天獨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聞名全國的河姆渡遺址就在該村。因此在開展梳理式改造的過程中,該村以河姆渡遺址為依托,立足本地豐富的文化資源,重點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充分挖掘保護歷史大院、傳統村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致力于走出一條獨特的文化旅游振興鄉村之路。借助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發建設這一契機,打造以古村落、甲魚公園、健康養生為代表的農旅融合項目,將河姆渡遺址每年50多萬人次的游客引流至古村落,帶來直接經濟效益近2000萬元。
為了吸引游客,今年蘆山寺村還開發了20畝荷花塘和40畝向日葵兩個打卡點,吸引不少游客前來。同時結合“三改一拆”工作,拆除影響村容村貌且無歷史保護價值的破舊房屋及違法建筑1200平方米。對歷史古村浪墅橋村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在保留村內古建原貌基礎上,重點對錢家大院、擂鼓墻門、錢氏宗祠等傳統建筑進行修繕,以錢家大院為例,打造了茶香書屋,茶文化展示、書畫藝術創作、有聲書墻等功能區域;新建農耕文化印象館、非遺展示館、越瓷坊、古法榨油坊等文化景點;創新和傳承剪紙、鼓亭、抬閣、四明十二雷制作技藝等非遺文化,著力發展“茭美古渡”美麗鄉村示范線。
“接下來,我們將加大力度對周邊配套設施、環境等提質升級,在農家樂、民宿方面下功夫,形成‘吃、住、行、游、購’完整的旅游產業鏈,留住游客,讓村民受益。”蘆山寺村黨總支書記向國燦告訴記者。
(記者董驚鴻余姚市委報道組謝敏軍通訊員李秀君俞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