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2016年增加68天,空氣質量綜合指數、PM2.5濃度分別比2016年下降37.49%、44.44%,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塊再開發安全利用率均達100%……近年來,保定市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推進產業發展低碳化、生態建設品質化、生態優勢經濟化,高標準建設“山水保定”,生態支撐力顯著增強。
打造生態旅游打卡地
走進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可以看到,這里有小吃美食街、茶室、年畫館、土特產售賣、農家樂,可觀、可食、可賞的鄉村生態旅游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
2020年,駱駝灣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底的950元增長到15660元,2020年村集體收入82萬元,2021年被評為“河北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在產業的選擇上,該村堅持綠色發展。一是食用菌種植產業。該村對200畝荒山河灘進行改造,建成食用菌大棚75座,每年種植香菇117萬棒,銷售收入約600萬元,農民增收200余萬元;二是林果產業。該村流轉土地700畝,覆蓋全村147戶,分別種植高山蘋果、優質核桃、櫻桃、林下藥材;三是生態旅游業。積極引進北京寒舍集團與阜平縣阜裕公司,共同打造民宿旅游新業態。
自2019年以來,駱駝灣村累計接待游客達20萬人次,成功舉辦多場文藝演出和體育活動賽事等大型活動,聚集提升人氣,駱駝灣已經成為生態旅游的打卡地。
生態旅游不僅帶火了駱駝灣,也帶富了一村人。阜平的綠色發展實踐,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
“原來的府河,臟亂臭,現在水質好了,環境也好了,我每天來河邊散步。”沿著水清岸綠的府河散步的市民說。
“近年來,保定舉全市之力改善水環境質量。2019年7月1日,《保定市白洋淀上游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頒布實施,為雄安新區建設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確保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圍繞減少涉水污染排放,全市啟動實施白洋淀上游流域綜合治理項目139個,大力提升污水處理水平,在白洋淀上游筑起一道道生態屏障。全市共設立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5093名,民間河湖長357名,落實常態化巡河。”保定市水利局水系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李鵬翔介紹。
治污的同時,保定市統籌協調地表水、江水、中水和雨洪資源,實施生態補水。截至目前,累計地表水補水24.43億立方米、江水補水13.20億立方米,河道生態補水37.63億立方米,居全省第一。
近日,國務院關于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顯示,2021年1月至6月,白洋淀8個國考點位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Ⅳ類。府河、孝義河、瀑河、白溝引河等4條主要入淀河流及上游流域50個河流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Ⅳ類,為近10年來最好水平。
打造行業首個“碳中和”園區
冬天不用暖氣,夏天不用空調,屋內一年四季溫度都維持在23℃到26℃之間……作為目前世界體量最大的“被動房”項目,高碑店市列車新城小區實現了“恒溫、恒濕、恒氧、恒靜、恒潔”的舒適健康環境。
“我們研制了全國唯一的被動房集成系統,規劃、設計、建設了中國首座獲得國際權威機構認證的被動式專家公寓樓,建成了國內首個國家綠色智慧建筑示范中心,以及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被動房綜合社區——高碑店列車新城,目前已在全國不同氣候區建設了近百個高品質被動房項目。”奧潤順達集團生產總監馮建新介紹。
同時,高碑店國家綠建科技產業基地是目前世界唯一的標準最高的超低能耗建筑全鏈條產業基地。園區綜合采用被動式技術、生態自然修復技術、產能發電可再生能源技術、蓄能儲能技術、智能化能量回收技術等,真正打造行業首個“碳中和”園區。
據了解,2020年,保定市已超額完成省定新建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累計達到86萬平方米的任務目標。目前,該市建設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面積達100.6萬平方米,規模居全省第二。
聚焦氫示范開放氫生態
近日,保定市百輛氫能重卡在徐水區容易路正式投運,這是全球最大批量的氫能重卡投用到運輸線上,也是世界上最大批量的氫能重卡商業化應用,還是全球在全開放條件下起跑的大批量氫能重卡。
據長城控股未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監阮藝亮介紹,“這批百輛氫能重卡搭載的動力系統是未勢能源自主研發的百千瓦級大功率燃料電池系統,額定輸出功率均達到110kW以上,系統核心部件國產化率實現100%,系統各項參數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戰略方面,該公司制定了“三段式”的發展戰略,2021年至2025年,聚焦氫示范,通過示范應用拉升產品在專項場景的成熟度;2025年至2035年,開放氫生態;2035年至2050年,構建氫社會。
據了解,容易路起點位于雄安新區容城縣薛莊村,終點位于易縣渭莊村,是雄安新區主要建材運輸通道之一,主要功能是保障徐水調蓄庫砂石骨料到雄安新區的運輸任務。目前容易路氫能重卡投入100輛,后續將逐步再增加900輛氫能重卡。1000輛氫能重卡的運營,據測算可實現溫室氣體減排10.84萬噸/年。
為雄安新區構筑綠色屏障
涼爽的秋日,開車穿行在易縣龍西公路,沿線風光旖旎,山水相依、植被茂密,古建筑散落其中,無限美景盡收眼底。
2018年初,易縣被列為雄安新區白洋淀上游規模化林場試點縣。為全力提高雄安新區白洋淀上游規模化林場建設質量,該縣規劃了龍西公路兩側綠化和榮烏高速狼牙山、坡倉兩個出口綠化作為規模化林場人工造林重點建設工程進行高標準打造。
易縣堅持飛、封、造并舉,造林營林并重,科學規劃,打造白洋淀上游規模化林場生態防護林體系。2018年至今共完成造林23.5萬畝,其中人工造林18.5萬畝,封山育林3萬畝,飛播造林2萬畝。
“通過項目實施,全縣森林資源大幅增加,進一步助推了我縣全域旅游、全景易州目標的實現,也為雄安新區構建起強有力的生態支撐。”易縣自然資源與規劃局局長呂文彬說。
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國土綠化、森林保護、生態修復等一批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區域生態面貌顯著改善。截至2020年底,保定市林木綠化率達到35%,森林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400萬立方米,濕地總面積60.1萬畝,生態建設水平持續提升,為雄安新區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生態支撐。
(記者 李慧英 王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