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太平修家譜,國泰民安建祠堂。日前,富陽常安鎮安禾村舉行古城李氏宗祠重修落成暨續修宗譜圓譜典禮,特別邀請杏梅塢、景山兩個高山村的宣傳委員、文化禮堂管理員、文藝愛好者前來“文化走親”,發揮文化禮堂共同體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積極作用。
李氏是安禾村古城自然村的大姓。梁太清二年(548年),其始祖李南峰為避侯景之亂,從北方隴西古城逃奔富春棲鶴山隱居,后人為懷念故鄉,故取村名為古城。古城李氏歷代人才輩出,宋代有“居官廉直,珍貨一無所取”的比部郎李鞉、被譽為“公清之相”的左丞相李宗勉,當代有中國北斗專家李建文。
“宗祠是尋根的地方,政府撥款來修繕,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李氏族人自發集資百萬元,希望把古城李氏宗祠修得更好。”安禾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顏紅剛說,古城李氏宗祠在維修過程中盡量保留原有的卵石墻、青瓦、梁柱、枋檁、梁托(牛腿),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清代建筑原始風貌,打造成以展示李氏文化為特色的文化禮堂。
保護修繕農村鄉土建筑,是2021年杭州市十大民生實事項目之一。隨著古城李氏宗祠的重煥光彩,富陽今年立項的10處農村鄉土建筑修葺全部完成,既有古民居、古宗祠,又有古庵、古橋,區級財政投入資金達750萬元。
“2008年至2011年,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活動中,富陽普查登記農村古建筑1932處。古厝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守住這股文脈,就是守住鄉愁。”據富陽區文廣旅體局負責人介紹,從2015年起,區級財政每年保障1000萬元文保專項資金,用于鄉土建筑保護修繕工作。結合小城鎮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原則,截至目前,全區共有273處不同類型文物建筑得到搶救性修復。
這些修舊如舊的歷史文化“遺珠”,則以文旅融合等模式進行活化利用——打造成文化禮堂、紀念館、文旅體驗點、鄉村直播間等,不僅留住了美麗鄉愁,還激發出鄉村新活力。比如,位于銀湖街道的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受降廳”,2015年開辟為抗日戰爭勝利浙江受降紀念館,近日入選第五批浙江省紅色旅游教育基地;富陽城區唯一幸存而完整的典型會館古建筑“兩浙公所”,2019年成為富陽僑界人士聯絡聯誼、僑情僑史展示的“僑家大院”;今年修復的場口鎮上沙村“集善亭”“吳大帝廟”,為孫鐘(孫權祖父)種瓜地增添了東吳文化旅游體驗點;今年修復的新桐鄉江洲村、銀湖街道洪莊村古民居,計劃引進精品民宿項目。
(記者 駱炳浩 通訊員 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