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打造融杭品質新城,推動城鄉發展跨越提升。”日前,諸暨市召開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其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杭紹同城”新三年計劃。
早在“十三五”開局,具有“攻山頭”精神的諸暨人就叫響了“深度融入杭州”的發展口號。凡事種豆得豆,積厚流光。2021年,諸暨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546.6億元,五年年均增長6.9%,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13位。
就融杭發展來看,滬杭諸“綠巨人”通勤列車開通運行,店口高架、G235諸暨段、紹諸高速浣東互通等加快建設,諸杭高速雙向免費通行范圍持續擴面,“蕭諸綠色發展先導區”納入杭紹一體化建設方案,杭諸市域鐵路列入國家長三角軌道交通發展規劃。與杭紹合作辦學、引進名醫工作室21家……
接下去,諸暨基于在紹臨杭的區位優勢,提出了打造“融杭品質城,都市金南翼”的總目標,向“全國綜合實力十強縣”奮進。
立足制造業優勢,打造智造集群地
區域融合加快也意味著區域競爭加劇,一座城市的命運與所在城市群的產業分工、清晰定位關聯度愈加緊密。
“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溢出優勢,防止‘大樹底下不長草’的虹吸效應,把準融杭融圈的方向路徑,給諸暨爭取更多的一體化發展紅利。”諸暨市市長張昆侖在作該市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時談到。
齒輪凹凸有致,才能相互咬合。
作為國內“數字經濟第一城”,杭州無疑處于信息經濟、數字經濟為代表的創新前沿地帶;而制造業一直是“隔壁鄰居”諸暨的“家底”。如果說,杭州的優勢在“數字的產業化”,諸暨則是“產業數字化”,發展上的差異互為補充。
近年來,諸暨瞄準數字風口,持續推進數字經濟五年倍增計劃,以“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為主抓手,推動襪業、珍珠、銅加工、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同時加快新興產業集聚成勢,培育孵化數智安防、半導體、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一個以工業為龍頭、創新為引擎、開放為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正加速形成。
今后五年,諸暨的合作發展邏輯清晰,將聚力打造智造集群地,先挺起制造業“脊梁”,再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塑產業鏈供應鏈。
具體來說,就是一方面深化襪業、珍珠等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打造“數字車間-智能工廠-未來工廠”新智造升級鏈,力爭新增數字車間70個,“未來工廠”實現零的突破;另一方面以G60創新港、海歸小鎮建設為引領,推進科技客廳、先進制造業產業園、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等平臺提能擴容,加快建設航空航天研究院、微納晶新材料研究院,大力發展數智安防、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興產業。
聚力融杭統籌城鄉,實現高水平共興共榮
今年的諸暨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打造融杭品質城”的目標首次與“推動城鄉發展跨越提升”并提。
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不再只是過去郊外那塊生產區,而是向生產生活型城區演進,逐漸與中心城市連成一片。有的突出商貿、有的突出工業、有的突出農業,越來越多的地方在與中心城市互動中,尋找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發揮鄉鎮、街道的主觀能動性,推動鎮街特色園區與開發區協同發展。
對城鎮而言,這樣的融合在于城市形態的統籌布局。
對諸暨而言,總體來說,就是建成G60創新港和海歸小鎮,打造長三角海外高層次人才匯聚地、新興產業新高地。規劃建設蕭南-諸北板塊,謀劃高湖和白塔湖創新群落,打造綠色制造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平臺,承接滬杭等地企業創新業務溢出。重點培育研發設計、檢驗檢測、信息金融等新業態,加快發展共享經濟、賽事經濟、會展經濟、“月光經濟”,力爭服務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
2017年,諸暨在杭州濱江設立了首個離島式智商集聚創業園區“諸暨島”,利用濱江區國際化的配套環境實現“借雞生蛋”。2020年,陶朱街道內“杭州港”建成投用,為濱江“諸暨島”企業集中提供產業化落地空間。目前,“諸暨島—杭州港”創新園已匯聚80多家企業,引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2家,促成杭州15家企業在諸暨設立生產基地,28家企業在諸暨實現產業化。
可以說,位于應店街鎮域的G60諸暨創新港、海歸小鎮是“諸暨島”“杭州港”等飛地平臺的再延續,探索一條“研發在高校、轉化在諸暨;孵化在滬杭、培育在諸暨”的一體化高智能創新之路。
按照規劃,該區域將建設“一鎮一谷三園”。其中“一鎮”指的是未來小鎮,“一谷”指的是科創云谷,三園則指的是智慧汽車產業園、航空航天產業園和前沿科技產業園。
產興城、城促產,人居其中。以“產城人”之融合發展,打造產業能級高、生產生活無界融合、人氣匯聚、活力繁榮的城市,便是諸暨的“進一步幸福”。
(記者 徐瀟青 通訊員 唐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