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從1982年開始推廣草莓種植,經過4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草莓之鄉”,“建德草莓”也被評為浙江省農業名牌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
據統計,建德現有莓農5330戶、13660人。他們不但在建德本地種,更是在全國27個省種了7.5萬畝的草莓田,總產值超40億元。草莓成為了建德人的致富經,也串聯起杭州、浙江乃至全國莓農的共富夢。
從10畝到200畝
李建偉和吳芳祥是杭州沃農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舅舅李建偉是建德最早種草莓的一批農民,外甥吳芳祥從小耳濡目染,畢業后毫不猶豫地加入家族事業。
開頭幾年,吳芳祥跟著舅舅學習育苗,這是草莓種植里最考究技術的一環。過了幾年,他又只身闖蕩江蘇,創下一番事業。10畝、20畝、30畝、100畝……時間一年一年過去,家族的草莓田也越來越大。
2021年6月西鄉草莓園建成,舅甥倆一口氣承包了其中的130畝,將家族草莓地總面積推向了200畝的新高度。他們要大干一場,不但種了傳統草莓品種“紅顏”“越秀”“雪兔”,還拿15畝地試水新品種“建德紅”。
同年11月15日,“建德紅”頭茬成熟上市,比“紅顏”早了20天,而且口感好,顏色鮮艷。“建德紅”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能連續開花,每畝效益比一般草莓至少翻一番。
“最貴的時候售價高達108元/斤,也沒擋住消費者的熱情。”半個月后,他們就決定,來年要多種一些“建德紅”。
三八婦女節,吳芳祥送走當天最后一波體驗采摘草莓的客人,顧不上休息,轉身就鉆進隔壁的育苗大棚。育苗成功與否,直接關系著這一年的收入。
小苗們長勢很好,翠綠挺拔,已經可以移栽到大田里分苗了。他興奮地朝舅舅李建偉眨巴眼睛,擋開不斷從額頭滴下的汗水。“今年又是一場大豐收”。
“標準地”成就“草莓共富”
李建偉和吳芳祥的成功擴產,除了得益于“建德紅”,建德政府著力打造的草莓“標準地”農業模式更是功不可沒。
“標準地”的核心是村集體統一流轉土地,建立“政府主導、國企主建、鎮村主管、市場主體經營”的產業共富模式。
通過草莓“標準地”建設可實現多方共同受益。國企獲得了優質資產,村集體通過收益分成獲得穩定的經營性收入,村民們也能在家門口獲得新的工作機會。統一農業設施和技術指導,降低了新農戶種植草莓的門檻,降低了風險。建德的草莓產業得到有規劃性的快速擴面發展。
以大同鎮西鄉草莓園為例,園區的200余畝大棚以2000元/畝的價格出租給種植戶,較傳統土地租賃畝均增收1500元。勞村村村集體當年增收30多萬元,村民們受雇草莓管培、采收包裝,很多人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而對種植戶來說,完善的基礎設施可以“拎包入種”,省下的這筆錢可以投入到產品開發上去。
目前,建德已經建成1300余畝的草莓“標準地”,為村集體創收約250萬元/年,村民、大戶參與到草莓共富產業的熱情高漲。
建德市農業農村局表示,今年將再新建3760畝草莓“標準地”,為后續全產業鏈提質發展奠定基礎。建德政府以“店小二”般的服務理念吸引農業大戶,掃清草莓種植前期的繁瑣障礙,讓大戶們把資金、精力使在刀刃上,實現企業、村集體和農民共贏共富。
( 商報記者 張凡 通訊員 李衍 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