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打造“硬科技”創新策源地為己任,城西科創大走廊上的湖畔硅谷——青山湖科技城,在風雨兼程中迎來了12歲生日。
年年歲歲奮進路,歲歲年年景不同。
如果問,青山湖科技城走過的這一年,有哪幾個高頻熱詞,“數字化”“高質量”“未來產業”,無疑是值得銘記的。
“硬科技”支撐下的質效提升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疫情的擾動,青山湖科技城奮力推進數字化改革、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企業引優培育服務、未來產業社區等重點工作,經濟發展呈現結構優化、質效提升、平穩增長的態勢。
1-10月,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87.43億元,同比增長27.9%,增速高于全市16個百分點。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57家。實施智能化技改項目48個、工廠物聯網項目21個。
杭叉股份獲評省“雄鷹行動”培育企業、省級未來工廠培育企業;杭氧工裝泵閥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杭氧股份、利珀科技、譜育科技等7個項目獲評省級首臺套……
在前三季度的諸多亮眼數據中,青山湖科技城電氣機械、通信電子、專用設備、醫藥制造等行業增速均超過20%以上,這與一系列創新載體在科技城的投用和“硬核發力”息息相關。
先是微電子制造設備及核心零部件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掛牌運行。到目前,已有1500名工程師入駐開展協同創新;接著是先進精密儀器共性技術研發及工程化創新服務平臺投運,在平臺的賦能下,一件件“臨安智造”的進口替代精密儀器陸續銷往全國,“臨安采購模式”正名動“儀器界”;前不久,LinkPark濱河產業社區、LinkPark創業廣場相繼獲評省級小微園區,青山湖科技城創新載體的辨識度顯著增強,“硬科技”正在成為科技城發展的“硬核擔當”。
一批“硬科技”小微園區的投用,不斷厚實青山湖科技城的創新基礎建設。
過去一年,青山湖科技城累計開展各類創新活動109場。馳拓科技省級博士后工作站“開張”,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浙江分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小曳合作建站,杭州鑫富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毛江森合作建站,眾硅電子入選杭州市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廊灣孵化器獲評市“人才飛地”……
杭氧獲評中國質量獎提名獎、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杭氧股份、源牌科技、浙江農林大學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青山湖科技城的創新氛圍愈加濃厚,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眼下,《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大孵化器”戰略規劃》、《集成電路、微電子產業發展專項方案》、《建設“硬科技”創新策源地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和計劃已相繼出臺實施,科技城現代產業體系日臻完善,打造“硬科技”創新策源地的步履日愈鏗鏘。
“硬科技”的“硬核擔當”驅動著科技城的高質量發展,也帶著曾在這方土地上勞作的百姓們的共同富裕。
通過村三產留用地的流轉置換,原先散布在科技城各處的青山湖街道下轄10個村的700畝村三產用地,被置換成小微園區內的工業廠房。憑借工業廠房的出租,10個村的村民間接成了園區的“房東”,每個村每月坐收30萬元—40萬元不等的租金和分紅。
湖畔硅谷的新“封面”
創新、共富推動青山湖科技城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即將成為科技城核心區塊新“封面”的青鴻達“硬科技”產業社區啟動區塊(簡稱青鴻達),便是這方湖畔硅谷美好未來的落地場景之一。
青鴻達位于濱河路與大園路交叉口東北角的原青鴻達區塊,與萬豪國際酒店隔路相望。這里是科技城核心區的核心,其地位就相當于錢江新城的“日月同輝”地段,是科技城的旺角所在。該區塊規劃總用地面積555畝,其中可出讓用地401畝,最初的用地性質為商住區塊,但出于科技城姓“科”的考慮,更基于對科技城的發展未來負責,青山湖科技城管委會“棄小賬,算大賬”,經反復論證、幾易其稿,將區塊用地調整為產業用地,布局發展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精密儀器等“硬科技”產業。未來,青鴻達將是青山湖科技城鏈接周邊各大商業、產業區塊的關鍵節點,將成為產城融合的示范樣本。
雖然該區塊尚未動建,卻已有所托瑞安(車聯網)、優必選(AI機器人)等一批高端制造、微電子的頭部企業,以及雙灣引擎(大健康)、暾瀾(智能制造)等高品質的產業平臺簽約落戶。青山湖科技城管委會商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等青鴻達區塊“滿員”運行,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將達到40億元以上,年產值會達到80億元以上。
不同于單層工廠的傳統用地模式,“硬科技”產業社區要求采用“工業上樓”的模式架構廠房,將企業辦公、研發、設計、生產等各個環節布局在不同樓層,利于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崗位工種間的協同創新,將極大地提高工業空間的利用率和產出率。青鴻達采用開放街區式布局,不設圍墻,增強企業之間互動、交流、協作的氛圍。
青鴻達還將以現代都市風貌設計元素打造科技城地標建筑。主地標200米、次地標150米、主體工廠高度在80米左右,樓宇起伏間模擬山形水勢達到整體協調,將成為科技城展示城市未來形象的重要窗口。
為提高地下交通組織效率,突出地下空間的構筑和利用,通過構建地下無風雨通廊和公共通道,使地下空間整體互通,地上地下立交而互不干擾,實現“人車分過,人車雙暢”,從而進一步促進一樓開放空間良好的步行友好氛圍。同時構建便捷的人行通道,與苕溪帶狀公園有機聯系起來,實現與其他沿溪功能組團形成便捷、舒適的慢行系統,打造智慧化、生態化、人本化、產城人高度融合的現代化產業社區。
青山湖科技城管委會國土規劃建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啟動區塊只是科技城為建設未來產業社區打樣。接下來,與該區塊隔南苕溪相望的老開發區區塊也將啟動未來產業社區建設,在上游科技大道以南苕溪兩岸也正在謀劃建設未來生活社區,同時將南苕溪下游與余杭接壤處的汪家埠區塊預留為今后與南湖區塊進行產研協作的戰略高地。不久的將來,南苕溪兩岸會不斷呈現“硬科技”與“美生活”交織生長、交相輝映的“未來圖景”。
為高質量發展守底線、靚底色
高質量發展,安全是底線,生態是底色。
為筑牢安全“防護墻”,不斷夯實科技城高質量發展基石,今年以來,青山湖科技城從大處著眼建機制,從小處著手除隱患。由科技城綜合行政執法局牽頭組建安全生產小分隊,會同第三方專業機構,本著“寧可千日不松無事,不可一日不防禍患”的執念,每天深入轄區企業不間斷、地毯式開展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專項巡查,一發現問題,“零容忍”及時整改或責令限期整改。今年以來,累計檢查3123人次,查出并整改隱患7403條,通過開展無縫巡查,科技城還為轄區445家企業建立了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一企一檔”。
同時對445家企業進行“四色”考評(藍、黃、橙、紅四色分別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對不合格單位開展消“紅”升“藍”專項行動,安排專人上門一對一輔助整改。
查、考、整多措并舉之下,科技城247家單位中,優秀單位占比由5.5%提升至13.7%,不合格企業由11.8%下降至1.4%;科技城所在地青山湖街道198家企業中,優秀單位占比由1.0%提升至4.0%,不合格企業由15.2%下降至1.5%。
青山湖科技城正處于大建設、大發展時期,區域內建筑工地的安全生產,也是城市安全運行需要重點關注的“部位”。今年以來,科技城組建三個小分隊深入區域內的49家建筑工地,圍繞安全防護、消防環保等開展了全面檢查,共查出并整個問題258項。此外,還開展危化品企業和燃氣使用專項檢查整治,共查處并整改危化品使用企業隱患506處,發現并整改燃氣使用隱患37項。開展污水零直排創建“回頭看”,對小微入河支流開展溯源排查與整治,累計排查并整改各類問題510處,確保斷面水質穩定達標。除了以查促安,以改保安,科技城還從教育入手,開展安全教育線上線下培訓9000余人次,使安全意識入心入腦。
美好生活,數智領航
數字化改革元年,無“數”不治,無“數”不智,已成為新共識。
今年以來,青山湖科技城和青山湖街道相繼推出的數智領航和“青和翼”全域智治中心,依托信息化手段、數字化治理理念和數字孿生技術,為科技城的城市發展、經濟運行提供了安定和諧、智控有序的環境。
“數智領航”引入產業通識算法、空間聚類算法和企業評估算法等一系列模型算法,可對科技城11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企業、人口、項目、土地、建筑、設施等六大類數據進行歸集碰撞,可對區域總體運行、產業運行、城市運行等13個維度展開重點監測和風險和提示預警。
“青和翼”通過“報料積分”、“閱讀積分”、“評論積分”、“積分兌物”、評選年度平安之星等手段,把近3萬線上注冊用戶發展為參與社會治理、落實政府決策的公益巡防員。在志愿者、網格員和公益巡防員的多方參與和8大數字治理模塊的協同下,像窨井蓋缺失、道路破損、亂停車、鄰里糾紛等一系列社會治理問題都可以“秒上傳”“秒派單”“秒處理”“秒反饋”。
截至目前, “青和翼”已累計注冊公益巡防員2.9萬人,巡防打卡超過10萬次,報料8000余件,后臺累計派單處置事件達3.7萬余件,事件流轉處置率達100%。“青和翼”全域智治中心還把數字治理延伸到地質災害點預警、河湖長管理、出租房管理、農房管理、疫情防控和外來人口管理等多個領域,有效助推了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
憶往昔,崢嶸歲月十二載;看明朝,勵精圖治更美好。
(管光前 葉佳裕 周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