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戰役中,為什么我軍能一舉殲滅整編74師?蘭徹斯特方程講,兵力是以平方的形式對戰斗力起作用的,我軍當時發揚‘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軍事思想,集中5倍兵力起到了關鍵作用。這個方程不正是體現了我黨軍事思想的科學性嗎?”12月9日,空軍工程大學集訓大廳內,課程思政觀摩會授課教員一席話引來陣陣掌聲。
這是空軍工程大學首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展示暨示范教學觀摩會現場。短短4小時中,軍地10余家單位的專家教授分別進行了示范教學和研討交流,讓來自軍地知名高校的教員們受益匪淺。
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融合
去年,一組數據牽動了該校黨委班子的心——在高校,教師中80%是專業教師,課程中80%是專業課程,學生80%的學習時間用在學習專業課。另有調查表明,80%的大學生認為,對自己成長影響最深的是專業課和專業課教師。
面對這樣的數據,該校黨委班子深刻認識到,軍隊院校教育者首先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堅持“自然、自如、自發”的課程思政標準,思戰謀戰,研戰教戰,成為能教學員提高實戰能力的“大先生”。
于是,一場“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課程思政改革之風率先在空軍工程大學刮起。
“你們充當MEO衛星,負責全球導航定位;這三位同學是IGSO衛星,增強區域幾何構型;其余人就是GEO衛星……”“衛星導航技術與應用”課上,楊春燕教員讓學員“搭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混合星座。
授課過程中,楊春燕運用信息化資源講授北斗衛星系統建設,詮釋設計團隊精益求精、開放包容的做事原則;在實驗室實操星間鏈路架構過程,傳遞自主創新、追求卓越的探索精神;在訓練場接收衛星信號判讀坐標,培養學員以簡馭繁的逆向思維。
空洞的說教變成了生動的啟智,被動的聽課變成了主動的研討……這樣的上課形式不僅提高了學員們的學習積極性,還潛移默化地激勵著他們矢志成才、勠力向戰而行。
“數字信號處理”課間,學員們圍在倪嘉成教員身邊,請教如何排除電磁干擾問題。
“看似普通的零極點,只要在合適的區間,就能激發巨大潛能。你們都是集體的一員,只要找準定位,就能貢獻自己的力量。”倪嘉成說。
他將“個人與集體價值共生”“結構決定功能”等思政點融入授課,采用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等教學方法,鼓勵學員思考從數學角度設計信息反饋機制,在“教”到“育”的雙閉環模式下,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
推動課程思政建設走深走實
“上世紀60年代,地空導彈二營采取‘近快戰法’,打破舊式教令,將作戰效能最優化,最終擊落敵U-2高空偵察機……從北國邊陲到南海之濱,地空導彈部隊先輩們克服艱難險阻,用生命守衛著祖國的碧海藍天!”在“軍事運籌學”課上,防空反導學院教授商長安用情景式還原法,把紅色基因融入教學設計,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踐行強軍目標,凝聚強軍力量。該校不斷加強專業課程的德育功能,探索實踐課程思政建設規律,著眼打贏、圍繞實戰,科教融合、理實結合,聚焦軍事斗爭前沿,形成領導情懷、軍人品格、紅色血脈、人文歷史、紅燭精神多效融合的課程思政模塊,讓教育的“準星”更加對準打贏的“靶心”。
為了提升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的質效,該校開展首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示范授課競賽,以此深化思政育人主方向。他們采取建設專題網站、組織專題研修、舉辦專題論壇等形式,打造獨具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開放共享平臺。匯聚專家名師,建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推動課程思政建設走深走實。
在裝備管理與無人機工程學院,高楊軍教員的“系統工程”課程圍繞“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制定課程實施要點,以思政融入,深化學員內動力;打造虛擬仿真實驗平臺,以實踐嵌入,強化學員行動力;設計雙鏈交互式教學法,以創新深入,增強學員探索力。
“湖北人民以堅不可摧的大無畏氣概,詮釋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這種精神,將永遠銘記在史冊上。”王莉莉教員滿含熱淚說道。
在“管理學”課上,她采用案例式教學法,以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熱點問題為背景,引用“武漢封城決策”案例,提煉出決策的重要性,增強學員“舍小我為大家”的大局意識。她結合抗疫精神,升華學員對選擇決策方案的理解,堅定學員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認同。
“專業知識越通俗易懂,課堂就越有吸引力。每一次精彩的授課,都離不開教員的精心設計,你們用知識滋養我們的心田,我們一定不忘初心本色,做新時代軍校學員好榜樣。”學員陳思屹在學校論壇上留言道。
探索軍隊人才培育新路徑
“課程思政就是將以往思想政治課從‘正面灌輸’的顯性教育變為‘潤物無聲’的隱性引導,為培育政治第一的軍隊人才探索了新的路徑。”裝備管理與無人機工程學院教員史越說。
一年多來,空軍工程大學官兵深入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而行,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實踐。航空工程學院不斷總結完善,構建的主體教學框架初見成效,讓思政課更接地氣、更入人心;防空反導學院編修“1+1+N”系列思政教材,將鮮為人知的德育素材搬到課堂,讓課程思政建設多維共振、體系推進;裝備管理與無人機工程學院在青海藏區建成師德師風培育基地,動員教員去貧困山區支教,強固思想根基、補足精神之“鈣”……
“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最好的課程思政。”空軍工程大學相關負責人說。
祁連山脈腳下的青海循化縣,位于日均晝夜溫差15℃的青藏高原邊緣。裝備管理與無人機工程學院古清月教員十五年如一日,利用假期在這里開展助學活動,并號召官兵加入“金色哈達”支教方陣。這個方陣的官兵用青春和生命堅守教育初心,用忠誠和使命感譜寫新時代軍校教員的奉獻之歌。
“立德樹人鑄牢信仰之魂,軍校教員要當好理論播火人和踐行掌舵者。”古清月教員說。
“課程思政全面推開后,學員是最大受益人,授課內容更豐富了,課堂氛圍更活躍了,既學深悟透了專業課程,更自覺堅定了強國報國信念。”研究生學員朱曉雯說。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政治奠基工程,更是一項長遠戰略工程。
(徐騰躍 白 楠 本報記者 張 強)